你的位置:首页 > 文房雅趣

古诗词里品西瓜

来源:中华论坛杂志 2018-12-08 20:36:25      点击:


                  作者:  梁永刚


    “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盛夏时节,赤日炎炎,皮绿瓤红肉甜、甘爽多汁生津的西瓜,乃是消暑降温解渴的天然饮品,堪称“夏季瓜果之王”。西瓜人见人爱,入画亦入诗,在啖瓜解暑之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绝妙生动的西瓜诗词。酷热逼人的夏日,品赏妙趣横生的西瓜诗词,一种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沁凉和甜津直抵肺腑,别有一番情趣,让人暑热顿消。


      西瓜的别称很多,又叫水瓜、寒瓜、夏瓜,原产于非洲,相传最早是在汉朝时自西域舶来中国,故称“西瓜”。据考古学家对西汉马王堆墓尸腹中遗存瓜子鉴证,当时华夏无西瓜,乃属西域国贡品,因食不得法,故与瓜子同咽。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写有《瓜赋》:“杨晖发藻,九彩杂糅;蓝皮密理,素肌丹瓤;甘逾蜜房,冷亚冰霜”,可能是历史上对西瓜的最早描述。梁代沈约的《行园》一诗,描绘了寒瓜的丰收景象:“寒瓜方卧垅,秋菰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关于西瓜自西域而来的说法,明代诗人李东阳的《汝贤馈西瓜及槟榔》一诗中也有提及:“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西瓜在中原地区大面积种植,遍及大江南北,走入寻常百姓家,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所写的《西瓜园》绝句:“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冷洛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寥寥数笔勾勒出西瓜丰收的景象以及人们吃瓜的盛况,从中不难看出,西瓜在南宋时已是极其平常的瓜果。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当时,连乡村孩童都跃跃欲试学种西瓜,足见西瓜种植之广。南宋以西瓜为题的诗词不胜枚举,当属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气势最大,也最脍炙人口:“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区区数句,言简意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红瓤如“红樱桃”,黄瓤似“黄水晶”,将西瓜的气质与神韵描绘得神采飞扬、熠熠生辉;拔刀斫瓜,如破玉瓶,把切瓜的动作和啖瓜的情景描绘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堪称经典,实在妙极。


     古代文人的雅趣,不仅体现在琴棋书画上,就连吃西瓜这样的琐碎小事,也能妙笔生花,描绘得活色生香。最为人称道的是元代诗人方夔写的《食西瓜》一诗:“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此诗生动鲜活,自然贴切,尤其是“牙生水”和“骨有风”之喻,可谓是神来之笔,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酷暑啖瓜的甜爽清香,读之令人口舌生津。本来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品食西瓜的寻常琐事,但在诗人方夔的笔下却被渲染得绚丽多彩、绘声绘色,一幅生活气息浓郁、尽情品食西瓜的画卷徐徐展开:无论男女老幼,大快朵颐食瓜,笑声不绝于耳。一片西瓜进肚,唇齿生香,清爽宜人,似有缕缕凉风入怀,顷刻间暑意全消。


 明代也有不少诗人“爱瓜及诗”,最具代表性也颇见功底的是瞿佑的《红瓢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你不得不佩服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妙用比喻之手法,以小见大,从外到里,将西瓜的色香味描摹得淋漓尽致不同凡响,“青门绿玉房”的外形和色泽,“猩血”的瓜瓤,“唏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的汁液,让人读罢不由得心生吃瓜之念。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对西瓜情有独钟,他在《咏西瓜》中写出了西瓜的诸多妙处:“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诙谐幽默,言简意赅,写尽了西瓜的品种、味道、特点和功用,让人读后不禁垂涎三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词人陈维崧写有《洞仙歌·西瓜》一词:“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词风清丽瑰奇,细腻形象贴切,句句精彩,字字珠玑,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西瓜的外与里、色与态,令人叹为观止,读来馋涎欲滴,堪称古代吟咏西瓜诗词里的精品佳作。清末诗人张朝墉也写过一首吟咏西瓜的诗,诗风夸张奇崛,令人印象深刻:“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