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承

“乡音无改”还是“乡音未改”?古诗词的“集体记忆偏差”缘何而来?

来源:中华论坛杂志 2022-11-05 16:15:28      点击: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视频/及玥):近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话题,被好学的网友们争论到了热搜第一。其实,类似的争议还真不少,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还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那些我们上学时烂熟于心的课文,现在却在脑海中模糊了字句。是教材不一样,还是我们的记忆出错了?央视网记者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教授陈冬冬为大家答疑解惑。

对古诗词的“集体记忆偏差”缘何而来?

陈冬冬:首先,有一段时间教材是由不同出版社分别出版的,非统编教材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教育部专门把教材改成统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保证学术性和权威性,内容上不要出错。

第二,古文里既有“斯人”也有“是人”,大家在记忆的时候有可能会混淆。例如《岳阳楼记》里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但《孟子》里确实是“是人”,一些人记成“斯人”可能是被其他古文影响了。

中华书局影印本阮元《孟子注疏》 受访者供图

第三,古今的语言是有差异的,毕竟大部分人学的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感不一致,不互通的语感就造成了记忆上的差异,像“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乡音未改”,“未改”可能更符合现代人的语感,但“无改”才是对的。

再比如“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确有个别人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子有时候本身是可以有两解的,《孟子》有赵岐注,有朱熹注,不同的断句就会带来不同的解释。但汉赵岐、宋朱熹、清焦循,近人杨伯峻对于这一句的解释和断句,都是“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行”是个别当代学者出于对仗考虑的观点。但《孟子》是散文,而非骈文。我认为,作为学术界观点可以创新,作为教材应该尊重传统,不宜盲目使用新说。

咬文嚼字、字字精确,意义何在?

陈冬冬:第一,这个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讲,不能随便。

第二,作为古代典籍上的内容,语言本身就可以传递作者一些习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用字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字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习惯,举个例子,简体字其实并不是解放以后才有的,古代已经开始使用,元朝多用简体字,那时的“無”已经变成现在简体字的“无”,孟子也保持了战国的习惯和个人的风格。

第三,典籍是用文字形式传递5000年没有间断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像维修古建筑、文物需要修旧如旧一样,不管是《孟子》还是贺知章的诗,它有古代的基因,我们应该尊重古籍的内容,不能随便修改,古代文化才能得到正确的传递。

第四,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读者,建议大家尽可能找相对权威的版本进行阅读。刚入门的读者可以看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译注性质的古籍,一般会附有现代的注释和翻译。水平高一些就可以看点校本。达到专业水准的可以看影印本或者线装书。

权威的出版社和名家注本,错误也会相对少一些。实际上,从古至今,有很多版本内容是不完美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文系有古典文献学,在历史系有历史文献学,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有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等主管机构,包括各个出版社有很多人来专门进行古籍的点校,就是为了防止错漏。

包含校勘记的古籍整理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古籍出版社的整理本相对好一些?因为它有校勘记,就像数学题的答案,有答案的推导过程。没有一个版本能保证一字不错,但是好的出版社给出了依据和推导过程,我们可以复盘,就可以尽量地减少错误。

编辑:阚纯裕责任编辑:于晓丹